凡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,大都建有一座三山國王廟,因為客家人認為三山國王是客家人的守護神之一,所以特別蒐集資料撰成本文,以饗讀者。
三山國王乃是一位義結金蘭的異姓兄弟,大國王連傑,二國王趙軒,三國王喬俊。據傳三人均生於南朝宋禮帝 -兀嘉午澗,有一天三人赴野遊獵,見三虎追一老者,三人見狀奮身救之,而獲老者以黃龍旗相贈,並囑三人持旗進京赴考,此老者即是當朝樂華王。
赴考時,因三人並未向考官送禮而遭以綠林大盜視之而拷打,幸視黃龍旗始免於難,嗣後朝廷文告天下以搜尋三人,連等錯解其意,以為污官設圈套以陷之,乃逃往華山度其狩獵生活。
三人隱居華山後,某日正午時分,三人見其坐騎長聲嘶鳴不已,頗不尋常,連傑乃備馬鞍戰袍,登山俯視見一身著黃金冠帶盤龍戰袍者,正由御林軍掩護敗退,三兄弟乃義不容辭下山助戰,連傑並以自袍給天子更換,並喚起眾壬,群起救駕的意識,終將匪寇擊退,並護天子回京, 帝念渠等救駕勳勞,欲封侯賜爵,惟渠三兄弟要求隱歸山林,終其一生而不仕。
連等三人相繼辭世後,天子感其德乃率文武百官親住致祭。後來在廣東揭陽縣河婆墟附近,於甲子二月五日有神三人出巾山,自稱昆季受命於帝,分鎮三山,托靈玉峰之右,廟食於此。後因其神靈顯赫,佑民護境為黎民所景仰,潮州府百姓,追懷其澤興建三山國王廟於揭陽縣,中山、明山、獨山之間,廟名為霖田廟,並定每歲二月十五日為三山國王生日,該廟落成時,據說天子御筆題牌,散封三山國王神位,以享姐豆千秋。
按潛龍居士編著「中國民間諸神傳」七六頁云,三山國王所指三山,在廣東揭陽縣,於明、清時屬潮州府,至台地清代志書大都謂三山在粵之潮州。稱潮有「明賑」三山之神,其來尚矣,考夫潮之揭陽、於漢為郡,後又改邑,邑三百里有:獨山,過四十里有一奇峰,叫玉峰。而玉峰之右,有眾石湍激,西惠東潮,以石為界。渡過川水又是明山,西接梅州,亦以石為界,又出三十里,有巾山, 地名霖田,三山鼎峙,英靈所鍾。當隨失其甲子二月下旬五日,有神三人出巾山,自稱昆季,受命菸帝,托靈王峰之右,廟食於此云云:與上則所記大致相似。
相傳在晴時,三山國王曾救惰文帝,文帝封為三大元帥,至唐朝時憲宗元和十四年,韓愈被貶潮州,因當地霆雨不止,水氾危莊,為順民意,韓愈曾往霖田廟祈福,眾禱於神而響譽:受命屬官以少牢致祭,祝以文曰:「靈雨既審,蠶殼次成;織女耕男,欣欣衍衍。其神之保庇於人,敢不明受其賜也」。宋藝祖開基,劉張拒命,王師南計,潮州王侍監赴禱於神,果雷電風雨,張兵大北,南海以平。造宋太宗興國四年,御駕親討流寇劉繼元,太宗被困太原城下,幸經三位金甲神人,揮戈救駕,王師始告大捷,劉魁次降。在黃昏時見書「潮州三山神保國佑民」旌旗一面,太宗乃命韓指揮舍人,封連國士為清化威德報國王,鎮守巾山。封趙國壬為助政明肅寧國王,鎮守明山。封喬國士為惠威弘應豐國王,鎮守獨山。因此,宋朝一代,對於三山國王的祭典相當重視,民間遂有三山國王「肇基於惰,受封於宋」的說法。
又一相傳宋朝文天祥擁宋端宗於福州,元軍緊逼,端宗走至潮州,為河水所阻止,而後追兵將至,忽見對岸山崗有軍旅前來援助,元軍不敢再追,終使端宗能以脫逃,以為三山之神保佑,遂而封為三山國王。
三山國王顯靈救人的傳說甚多,在正史上未有見載,在客家鄉村到處建有廟宇敬拜。疑係千百年來,客家人受異族侵擾不願被統治一再南遷,為求安居樂業及精神上有所信仰與庇伊,自然而然一致敬奉三山國王為守護神。東渡來台客族人士,在開擴地為保安全,亦自然建三山國王廟為奉祀,隨之近代經濟發達,人民豐衣足食,台灣各地三山國王廟亦相繼修建更為隆重。據說全台灣三山國王廟已有一百五十三座。其中高雄市鹽埕區鹽埕街目座三山國王廟佔地約八百多平方公尺,廟宇高大美輪美奐,每天善男信女膜拜者絡繹不絕。
為感三山國王德澤福佑吾人,冀人人能以極簡扼數語,道出其由,乃作但歌一首,以示崇敬,歌曰:
「異姓結金蘭,救駕得平安,高官辭不受,隱居在山巒。百年歸仙後,皇帝親往看,神靈時顯赫,封王立廟壇。廣東揭陽縣,建立神金鑾,客人聚集地,敬勝交母官。」
"註:一、說 貺:原係巾山廟有「明婉」禮部尚書盛瑞明撰「明既」廟記之故也。
二、本文取自中國民間諸神傳,及中央日報84.3.25刊登三山國王,暨李星謙教授所撰三山國王有關 等資料。